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注重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,各省也在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。但目前我国整体上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然不尽完善,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,很难实施有效跟踪与追溯,进行控制和召回,究其根本是“追溯根基”薄弱,那么怎样才能在国内的食品企业更好的推广可追溯技术呢?
什么是可追溯?
“可追溯”包括物流追踪和追本溯源两层含义。人们经常把追溯和溯源当成一回事,其实,企业在乎的是追踪(货物安全),消费者在乎的是溯源(食品安全)。
通俗意识:可追溯是一种能让你知道你买的这个产品的安全信息的方法,如果出现安全问题,您可以以此为凭据来投诉(具有法律效力),即“从农场到餐桌”,买的放心,才能吃的安心。
严格意义:食品溯源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先行介入措施,即在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过程中正确而完整地收集源头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原产地、责任人、联系方式等。
为何要可追溯?
在物流管理中,可追溯性可沿着产销供应链追踪货品位置、状况等资料,因此,在工业生产中,应用及其广泛,例如汽车、手机、电脑、耗材等。在肉品管理中,我们所购买的肉品(猪肉、牛肉、羊肉),一般都经过“饲养-屠宰-加工-冷藏-配送-零售-餐桌”,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农业部定制的牲畜耳标,相当于给动物进行了“实名制”,这为肉品溯源打下了基础,可在一定程度上监督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。尽管如此,食品溯源本身不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,但它有助于发现问题、查明原因、采取行政措施以及追究责任。
如何才能可追溯?
简单地讲,通过产品标识、信息采集、终端查询的手段可以实现食品的可追溯。但这其中真正难点在于“信息采集”,因为溯源要解决的就是消费者的“信任问题”,如果“信息采集”出了差错,如何“取信于人”?
常用的解决方法有:尽可能的采用“物联网”,通过无线通信技术、条形码技术、RFID技术和人工辅助录入等,完整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(生产、加工、检测、储运、销售)的安全信息,消费者可通过查询机、网页、短信或电话的方式获取所购买产品的安全信息。尽可能的实施“过程监控”,做到“责任到人”。
可追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?
1、产品标识方法:
牲畜耳标(标牌);纸质档案(票据管理);一维条形码(EAN13,PLU);二维条形码(QR、VC、DM);RFID标签(低频、高频、超高频);DNA检测(DNA指纹技术);虹膜识别(大型动物个体鉴别);其他超微分析(同位素指纹分析、矿物元素指纹分析、有机成分分析、微生物菌群分析等)。
2、信息采集方法:
搭建无线传感网,直接采集环境信息;智能化的视频监控,记录田间信息;RFID门禁系统,记录操作员;手机拍照,记录田间记录卡;检测报告电子化。
3、终端查询方法:
电话查询、网页查询、手机二维码识读、手机APP订阅、微信公众号查询
国外的可追溯案例
美国: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(GS1编码)
欧盟:牛畜体身份登记系统
澳大利亚:国家牲畜标识计划(NLIS)
台湾地区:台湾农产品生产追溯系统
加拿大:国家农业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
如何在国内的食品企业推广可追溯技术
1、对于大型食品企业,应在公司ERP或SAP设计时,提前考虑到产品溯源的需求。如能把溯源管理和财务管理,结合起来,将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。比如,万一出现了“食品安全事件”,进行产品召回时,可最大程度降低损失,减少负面影响力。
2、对于中小型食品企业,请务必重视“产品溯源”,最次的方法就是贴标签,进行产品批次管理。可以加入国内的各大溯源系统,以方便管理。尤其当你的进货源头不固定时,一定要索取“履历清单”(每批次货的厂家、电话、经手人),否则一次“食品安全事故”,就会难以回头。
3、对于农业合作社(家庭农场),请尽可能销售预包装产品,利润肯能是有的,关键在于执行。良好操作规范(GMP)告诉我们,养成一个操作习惯很难,但一旦养成了,就很难改正了。例如,在每一份产品里面,放一张您的名片。
确切的说,食品溯源是成本,是必不可少的前期投入,相当于对你的产品购买了一份“责任保险”。至于是用二维码溯源,还是App溯源,大同小异,交给专业的人就好。也许你一两年看不到效果,当真的用到时,它可能就是救命稻草。
食品安全是相对而言的,追求安全,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价钱。大超市和专卖店,投入那么多,他们不敢“冒险做缺德事”。而可追溯理念正是商人从“责任转移和降低风险”的角度发展起来的,它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,但绝不能一揽子解决中国的“食品安全”问题,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您的选择,当你、我、他,包括最底层的公民,都能对“陌生人”以诚相待,那中国的食品安全也就毫无隐忧了。